網路聯繫教學的教育意義
推行網上教學的原因
學習資料來源多樣化:網路環境不受時間、地點限制,提供各種溝通方式及多樣內容型態(文字、圖形、音效、視訊等多媒體)的特性 ,為學校教育創造許多可能。
學習資料超越時空限制、更為真實準確:網路讓教師及學生可以跨越封閉的教室與校園,和外界不同背景與專長的人互動,存取比圖書館還要豐富的資訊 ,因此,學生可以面對真實世界的問題 ,產生更多樣的觀點、懷疑、與討論 。
學習方法活潑生動:學習者可以選擇喜愛的方式與步調與人互動。非同步討論,使得許多可能發生的不愉快情形可以消除,亦增加反思的機會
。學習者透過非同步的溝通,其討論及報告內容能有更好的組織
。
學習過程更有效率和系統:因透過電腦當媒介,加上各式的軟體,可以讓學習過程中訊息的處理、組織、管理、評估、與交換更為容易。透過電腦的紀錄,學習者在網上的學習過程與互動行為更可充分的被追蹤與瞭解。
鼓勵學習如何學習:傳統的教學方法只著重記憶,但是網上學習,透過網絡超文本連結功能,省卻繁碎繁複的資料搜尋功夫,學生可集中資料提取及整理分析技能的鍛鍊。
網上教學遇到的困難
老師不是一個電腦技術員,當上網時遇著硬件和複雜的連線
問題,結果可能比面對頑皮學生還要困難。
網路運用於教學也存在一些困難,一來透過網路的互動因缺乏非語言上的線索(眼神、手勢與肢體語言等等)及面對面的接觸,容易造成誤解。
一些感性上的知識傳授,非能透過網路上的人工智能所能表達的。
在一個本質上非同步的網路環境中,要大的群組及時達成共識,做出決定,並不容易 。另外,未能「及時」得到回覆,也常容易讓一些網路上的學習者感到浮躁與不安。
而且網絡的資料亦經常充滿陷阱;例如資料的真偽、知識版權的合法性、色情和暴力的網頁,都是令教師感到徬徨失措的問題。
網路合作學習活動必須要:
建議網路科學學習活動,應該要:
網路合作學習環境
網路合作學習環境的建置必須支援五大要素:
支援合作群組結構:系統必需能協助分組,指定其角色,並定義其功能。另外,為增加小組成員對彼此的認同,系統可為各小組建立專屬的名稱與符號。
支援合作任務結構:系統能適時適地指明小組整體任務、與完成標準,讓小組的學習工作能有所依循。其中,小組整體任務必須平均劃分且安排一些檢查點,以配合小組分工的需求。
支援合作誘因結構:觀眾是促使網路學習的重要誘因,因此,系統提供一個容易的方法與管道,可以公開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。另外,合作誘因結構也強調小組獎勵的功效,系統要能適當紀錄小組各種成長的指標,包括對話、參與程度、合作歷程、與階段作品等,以作為獎勵的指標。
強化個人權責:針對小組成員,系統會依據角色,連結其獨特的功能及學習任務。同時,可以透過系統設計出有趣的活動、特殊的獎勵方式,及提示個人的「貢獻指標」,讓成員彼此了解個人的貢獻程度與重要性。
支援合作空間結構:妥善的空間安排可助長小組內的合作關係。小組間雖可以分享,但不應有互相干擾的情形。因此,系統提供不同的小組空間,讓小組的成員可以「感覺」到彼此,產生共同體的心理,且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相互接觸、相互教導、分享資源、與互助完成任務。至於小組與小組間的分享,系統也提供公共空間,讓小組間可以互相觀摩,分享資源、想法、與結果。
五個不同小組模組
大體而言,學習環境可由許多的小組空間與一個共享空間組成,不同小組擁有自己的小組空間,而小組間則藉由共享空間進行聯繫,以觀摩彼此的學習成果,建立小組間合作的管道。在小組空間裡,主要應包含五個不同的模組,分別是:
1.
群組識別模組:讓小組組員很容易的掌握彼此的學習進程與狀態。
共享空間三個主要的模組
另一方面,在共享空間裡,則應包含三個主要的模組,分別是:
1.
作品分享模組—讓不同的小組成員或「觀眾」能參與小組作品的評鑑,同時激發小組成長的動力。
結論及建議